推动耕地系统固碳减排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022-1-25  来源:东方网  浏览:1598

 

 

 

 

 

 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作为土地利用碳排放调控的重要内容,推动耕地系统固碳减排,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近年来我国耕地系统固碳减排在耕地利用方式、耕地保护政策、农业科技水平与碳交易市场等方面卓有成效,但仍存有较大改善空间。本文系统剖析当前耕地系统固碳减排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当前耕地系统固碳减排面临的主要问题

 

 

1.耕地系统固碳减排与粮食安全的协同发展存在挑战

 

耕地系统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用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并在2021年实现粮食产量“十七连丰”,但是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的生态代价不容忽视,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自1961-2018年中国农业碳排放增加了250%。具体来说,我国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大量投入,而化肥已经成为耕地系统碳排放的主要碳源。此外,农业生产资料的过度投入还会引起土壤板结、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直接导致耕地系统的固碳能力下降,这不仅不利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集约利用,也给耕地系统固碳减排与粮食安全的协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当前耕地保护政策体系尚未充分考虑耕地系统固碳减排

 

耕地系统固碳减排的路径和目标与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路径、目标与完全一致,但是当前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尚未建立耕地系统固碳减排的管制措施、监督制度以及激励机制。虽然我国在逐步完善耕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但是对于土壤的碳固持潜力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之耕地系统固碳减排测算技术尚未成熟、粮食生产区的固碳减排潜力评估调查不全面,对建立耕地系统固碳减排补偿制度、碳税市场政策等方面产生阻碍。同时,目前尚未将耕地系统固碳减排纳入耕地保护的绩效考核体系中,耕地低碳利用的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

 

3. 农业固碳减排技术发展成果难以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

 

虽然我国在农业农村固碳减排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研发和筛选了农业固碳减排的技术,但当前在耕地系统固碳减排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技术推广方面还面临一定的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减排固碳关键技术使用复杂、成本高、难以快速推广;其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品附加值低,亟需研发突破性循环利用技术等。最后,耕地系统固碳减排相关的财政支撑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参与主体较少,区域间还未形成完善的常态化技术交流机制,导致耕地系统固碳减排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物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与耕地系统固碳减排结合较少。

 

4.尚未形成统一的农业碳减排交易市场

 

目前我国在建立健全农业碳排放交易市场仍然面临较大挑战,无法为耕地系统固碳减排提供市场指引。当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思想认识、目标协同、方法开发、试点探索四个方面。首先,协调“双碳”目标、粮食安全目标和农民增收目标的市场体系构建存在一定的难度;其次,农民对耕地进行低碳利用积极性不高,农户利益追求的短期性与耕地碳排放的长期性矛盾亟待解决;再次,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减排量核查等较为复杂,农业相关减排方法学的开发与应用还有待加强;最后,农业碳排放权交易规则、试点区域、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还未明确。

 

 

二、发挥耕地系统固碳减排潜力的对策建议

 

 

1. 持续推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协同实现固碳减排

 

首先,高效配置农业投入要素。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及农业发展状况,引导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在粮食功能区之间高效配置。其次,合理控制耕地投入要素利用强度。要继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耕地利用投入要素的“低量高效”;最后,协调“双碳”目标与粮食安全目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降低耕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碳汇,通过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升耕地系统固碳减排潜力。

 

2. 建立耕地系统固碳减排政策工具,完善监测监督体系

 

首先,完善耕地利用生态补偿的激励机制。将环境友好型耕地利用模式与生态补偿政策相挂钩,适度提高农户使用有机肥和低碳农药等的补贴额度,激发农户耕地低碳利用的积极性。其次,将碳中和目标纳入耕地生态保护补偿体系。通过补偿激励的方式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和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积极性,通过碳中和目标引领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最后,构建耕地系统固碳减排监测监督体系。通过监测耕地系统的动态变化,监督固碳减排量变化,以完善耕地绿色低碳利用的制度规范和政策体系。

 

3. 加强农业生产科技创新,降低固碳减排技术应用门槛

 

首先,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研发耕地系统生态化治理技术,修复耕地生态系统,提升耕地生态系统质量,创新耕地固碳减排技术。其次,用好财政手段推广低碳农业技术。财政和金融要加大力度支持化肥农药减量、秸秆利用等环境友好性耕作行为,为耕地系统减排和固碳提供持续激励。最后,依托大数据平台推动耕地系统固碳减排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依托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等大数据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农民扩散。

 

4. 有序推进农业加入碳市场,积极开展试点改革

 

首先,加快构建农业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尽快形成一套管理部门、经营主体、碳交易主体公认的核算方法体系,为农业进入碳市场奠定基础。其次,将农业碳汇纳入碳交易市场体系。运用碳交易市场机制凸显耕地低碳利用的经济价值,激发农户耕地利用低碳化的积极性。最后,探索开展耕地系统碳交易试点工作。在农业绿色发展基础较好、营商环境优良和具有改革潜力的地方,以县为单位,选择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合作社等规模较大、组织程度较高和市场意识强的主体,率先开展试点工作。

文︱邓祥征 孙志刚 刘晓洁 许尔琪 柯新利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华中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一山